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构建“大思政课”工作格局,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落实《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2025-2027)实施方案》,亲身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 7 月21日—27日,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一行5人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苏州大学)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研修活动。

本次研修学习主要通过理论研修、专题辅导、集体研学、现场教学、小组讨论等方式,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出发,参观学习了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太湖生态岛、范仲淹纪念馆等十多个教学场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和苏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了解苏州文化“穿针”科技“引线”,双面“绣”出苏州因地制宜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生动实践,为思政教师立足思政课堂,深入浅出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提供了强大实践力量。
领悟思政理论,汲取思想养分
在理论学习环节,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建华教授为老师们带来了《新时代伟大变革——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的专题讲座,孙院长结合江苏特别是苏州高质量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成就,讲述了苏州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动高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方面的鲜活案例,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和苏州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对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进行了深入解读,生动展示出了江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令教师们获益匪浅。
在专题辅导环节,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孔川教授为老师们进行了一场《如何将实践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专题辅导。孔川教授提出,“实践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要从‘大思政课’视域出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推进实践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将暑期社会实践成果转化为实践案例素材,利用馆校合作助推实践案例转化,利用数字化技术助推实践案例转化。”

行走姑苏大地,感受实践魅力
2023年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步行察看古街风貌,观看苏绣制作,体验年画印刷。他指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平江路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丰富的思政教育价值。在这里,古街古桥等历史建筑,是传承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物质载体,展现古人智慧与审美。街区原住民坚守传统生活与技艺,体现着对文化的传承与热爱。在街区的保护与发展中,政府、居民与社会力量协同合作,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及文化自信。通过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考察学习,老师们深刻领悟了传统文化内涵,汲取了奋斗力量,强化了责任担当。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馆址太平天国忠王府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保存完整的一组太平天国历史建筑物。1999年苏州市委、市政府邀请世界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2006年10月6日,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苏州博物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通过学习其文化艺术发展成就,探讨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的共生共荣,教师们丰富了教学素材,对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自信和教学水平有了更多感悟。
在震泽古镇,穿梭古街古桥,感受先辈们坚守传承的匠人精神与深厚文化底蕴,体悟文化自信的力量。于太湖雪蚕桑文化园,了解蚕桑产业从传统到现代的创新转型,见证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奋斗。通过实地考察,挖掘文化传承、艰苦奋斗、创新发展等思政元素,教师们经历了一次生动且深刻的思政教育体验,启迪思考,提升了思想认知。
太湖生态岛建设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太湖增添更多美丽色彩”的殷切嘱托为根本遵循,以低碳、美丽、富裕、文明、和谐为目标,为生态敏感地区加快推进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实现绿色崛起提供借鉴;为苏州打造江南文化标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提供支撑;为环太湖地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建设世界级生态湖区、创新湖区提供示范;为长三角地区优势互补、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本。教师们深入了解“两山”理论的苏州实践,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生态”高质量发展新路,为相关内容的教学科研提供了案例和数据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苏州之所以能够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离不开科学的城市规划。苏州市规划展示馆通过图片文字、实景体验、互动查询、影像记录等传统与高科技相结合的手法,全方位展示了苏州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在研修过程中,老师们了解了苏州城市规划和发展历史,认识了城市规划对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学习了苏州市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如何因地制宜地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的生动实践,体会了苏州城市规划中的文化内涵及人文精神。
通过参观吴江低空经济发展展示馆(低空飞行服务中心),老师们深入了解了我国低空领域从规划到实践的突破,感受国家对新兴产业的战略布局与政策引领。在低空飞行服务中心,目睹了先进技术应用,体会了科技自立自强精神。馆内丰富的图文、实物与案例,展现从业者拼搏创新,激发了思政教师的爱国情怀、创新意识与责任担当,为思政教育注入时代活力与实践养分。

沧浪亭作为苏州现存最古老的园林,蕴含着深厚思政教育价值。老师们漫步沧浪亭,领略造园艺术中古人对自然与和谐的追求,体悟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通过了解沧浪亭历史变迁,观摩园内碑刻、楹联,感受到朝代更迭下文化传承的坚韧,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与道德坚守。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讲解相结合,使教师汲取传统文化智慧,树立文化自信,强化责任担当,为思政课教学注入了历史养分。
在天平山范仲淹纪念馆,教师们深入了解了范仲淹 “先忧后乐” 的崇高思想。通过参观馆内丰富的文物、史料及多媒体展示,全面了解了范仲淹的生平事迹,领悟了其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在实地感悟中汲取精神力量,将范仲淹的思想智慧融入工作与生活,增强奉献意识,强化责任担当。

总结研修经验,持续自我提升
作为此次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研修团队的负责人,班雄武老师做了深入的总结:“本次研修内容丰富,参训学员收获满满,是一次党建引领、学用结合的深度学习之旅,既凝聚了队伍力量,又夯实了教学基础。此次研修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起到了凝聚和统领作用,让研修过程成为思想淬炼与能力提升的同步过程。研修中,围绕城市规划、生态实践、文化传承等主题的现场教学,积累了丰富且具有地域特色与时代价值的素材,让抽象知识具象化,丰富了下学期的教学案例。后续,研修队伍将把研修的收获持续融入教学,并借助集体备课进行分享打磨,切实把研修成果转化为课堂实效,助力思政课提质增效。”
梁思思是今年新入职的博士教师,此次苏州大学的暑期实践研修,也让她受益匪浅,让她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苏州的生动实践。她谈到,“从专题讲座领悟新时代伟大变革的内涵,到走进苏州市规划展示馆、太湖生态岛等现场教学点,我既看到了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也体会到 ‘两山’理论、‘新发展理念’的落地成效。作为新入职博士教师,我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思政课教学案例,更明晰了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路径,未来会把研修所得融入课堂,助力学生更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伟力,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老师们纷纷表示,通过实践研修更加深刻体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将把此次研修学习的成果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去,将苏州的历史文化传承、高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的生动实践,进行精准凝练,形成鲜活生动案例,努力探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方法和途径,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和学科建设。精心打造新时代的“大思政课”,以实际行动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

(撰稿:徐莉 初审:班雄武 复审:冯玉梓 终审:郝鹏飞)